大冶有色有一條冶煉路, 它緊連著古老而又年輕的黃石市下陸大道。這條由東往西直達廠門的冶煉路,見證了一代代大冶有色人永不停歇的前進步伐。
二十世紀五六十年代,正是大冶有色前身冶煉廠建廠、創業的鏖戰期。那時,幾乎沒什么交通工具,為了準時七點到廠上班,父輩們早早起床,清晨六點多鐘就出門了。從家屬區到廠里,一二公里的路程,走得快也得二三十分鐘左右,不起早不行呀!這時,腳上的鞋子就顯得很重要了。職工穿的最多的就是黃色的解放牌軍球鞋,經走、耐磨、輕便。物質稀缺,廠里給每名職工一年發一雙,大家視如寶物。記得八級鉗工的家父,球鞋面破了,慈母總是仔細地縫補好,接著再穿用。“新三年,舊三年,縫縫補補又三年”,說的不只是衣服、褲子和襪子啊!
冶煉路上,都是匆忙而又堅實的球鞋腳步。
到了七十年代,父輩們上班開始有人騎上了自行車。青年職工更是以自行車為結婚“三大件”之一。誰家新買了自行車,自是喜滋滋的,左鄰右舍也都會湊過來,圍觀欣賞好一陣子。還記得一九七五年春節前,臘月二十六,父親終于給我買了輛永久牌男式自行車,我興奮了一晚上沒合眼。像其他人一樣,我每天把它擦干凈后,用油布再抹一遍,锃亮锃亮的,視如寶物。
提起自行車,不由地想到鄰居鄧哥哥。下班騎車,他順勢而下,踩得飛快,滑行時,他常常“得瑟” 地把自行車鏈條蹬踏倒轉好幾圈,“玩味”自豪之狀,引人艷羨。
冶煉路上,出現了潮水般的自行車騎行大軍。
到了八十年代,自行車漸漸地少了,摩托車慢慢地多了起來。騎摩托車上班,原先步行半個小時,自行車要十幾分鐘,而摩托車只要幾分鐘就到廠里了。職工終于少了起早摸黑之虞。還是鄧哥哥,他是廠里最早的摩托車騎手之一,座駕換過幾部,日本本田的,雅馬哈的。職工大有“轟”的一聲上下班,春風得意馬蹄疾之感啊!
冶煉路上,響起一片“嘟嘟嘟嘟”的摩托聲。
二十世紀九十年代到二十一世紀的今天,改革開放四十年了,我們大冶有色成立更是一個花甲又五年! 冶煉路上,真是色彩斑駁,風景獨好:有步行的、騎自行車上下班的職工,他們說:我們是動身骨,防“三高”,鍛煉上班兩相宜啰! 有騎摩托車、電動車的職工,他們說:還是電輪子方便,寬路窄巷任性跑哇。最引人注目的,是很多開四個輪子小轎車的職工,他們說:上下班用它代步,休閑時,載著一家人自駕游,去遠方……
一天,我在有色金花小區五號樓處,驚喜地遇見了我在有色一中教過的一名學生,他在冶煉廠熔煉車間工作,剛開著一輛嶄新的紅色奔馳轎車下班回來。他招呼我的同時,我感慨地對他說:長江后浪推前浪,一車更比一車靚啰! 好樣的!
冶煉路,你寬不過十來米,卻裝滿了我們大冶有色人的初心與傳奇,幸福與憧憬。
(原有色一中語文教師 郭鐵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