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31日,我接到大冶有色辦公室肖科長的電話,她說黃石市政府要了解我公司專家招待所建設的具體時間,想請我確認一下。放下電話后,我來到了原公司設計院工程師蔣順華阿姨的家中,說明情況后,她給我接通了設計專家招待所的總設計師、原公司設計院副院長李先淦家中的電話,李院長說:“專家招待所從設計到施工速度是很快的,從1957年的6、7月份設計、施工到1958年上半年就建成投入使用了,當時設計是三層樓,后來考慮到國家資金的困難,廠黨委主動要求減少了一層樓”。
大冶有色的專家招待所,它坐落在下陸大道18號大冶有色公司總部大院內,它是因“一五”期間蘇聯(lián)援建我國156個項目之一的大冶有色金屬公司而建。在18號院內,我們有色人有很多往事的回憶。
曾記得為了確保蘇聯(lián)專家的人身安全,我的父親趙寬銘時任大冶冶煉廠(大冶有色前身)黨委書記,在省委、市委的支持下,從湖北省委交際處調來了李樹祥同志,李叔叔曾擔任過原河北省委第一書記劉子厚的警衛(wèi)員,他對安保工作是很有經(jīng)驗的。他來到大冶冶煉廠后,廠即任命他為大冶冶煉廠保衛(wèi)科副科長兼警衛(wèi)隊隊長,要求他全面負責蘇聯(lián)專家的安全保衛(wèi)工作和廠區(qū)重要崗位的安全生產保衛(wèi)工作。為了保證蘇聯(lián)專家在工作中和生活上的安全,廠特批準他手槍24小時不離身,他全天都在專家招待所值班室工作,在安全保衛(wèi)工作上,李樹祥叔叔所承受壓力是很大的,但他克服了困難,帶領警衛(wèi)隊的同志們圓滿完成安保任務。
在那個年代生活條件是比較艱苦的,怎樣才能把蘇聯(lián)專家的生活搞好是個大問題,招待所的高戰(zhàn)波廚師想了很多辦法,蘇聯(lián)專家主食是面包,當時也沒有專門面包粉,只好用一般的面粉來加工,但在發(fā)面的過程中控制不是很到位,面包的質量還不是很滿意,高戰(zhàn)波廚師找到老紅軍趙開義的夫人張富果媽媽,當時在這個大院里我們都親切稱呼她趙媽,趙媽是我們山西人,對面食的制作很有經(jīng)驗,她說發(fā)酵面粉和老面要控制好比例,同時對溫度也有要求,把這三者結合好就可以了。蘇聯(lián)專家愛吃土豆,高戰(zhàn)波廚師又找到趙媽,學習山西人制作土豆的方法,當蘇聯(lián)專家在餐桌上吃上山西的土豆餅、烤土豆、炸土豆和土豆條時,高興地說我愛吃“中國式”的西餐。
為了豐富蘇聯(lián)專家的業(yè)余生活,廠工會每周六都在招待所舉辦舞會,樂隊是由業(yè)余人員組成,由賀文孝叔叔、孫德言叔叔和葉芙芬阿姨等人員,樂隊伴奏的歌曲每次都有印度尼西亞民歌《河里的青蛙從哪里來》,葉芙芬阿姨每次都為這首歌伴唱,還有輕音樂《彩云追月》,參加的人員有蘇聯(lián)專家、北京設計院的領導和工程技術人員,還有相關人員。葉芙芬是1955年畢業(yè)的中專生,她是廠中心化驗室的工程師,愛好音樂,歌也唱得好,是文藝的活躍分子,每一次舞會她都能把活動推向高潮。
我的發(fā)小左志勇回憶,他的父親左名揚是原大冶冶煉廠總動力師室(蘇聯(lián)管理體制)副主任,主管設備,當時援建的蘇聯(lián)設備專家還贈送了一本有中俄文字的設備管理技術雜志。這本雜志中還專門介紹了蘇聯(lián)生產援助我廠的3500千瓦高壓鼓風機,這臺設備在計劃經(jīng)濟時期,它屬于冶金部管理的設備,俗稱“部管”設備。從1959年安裝調試,到1960年生產運行,它在大冶有色整整安全運行了五十個春秋,它為冶煉的轉爐生產鼓足了強大的風量。這臺蘇聯(lián)生產的設備,它是大冶有色的“功勛”設備。
記得這臺蘇聯(lián)生產的高壓鼓風機測量儀表都是直讀式儀表,大冶冶煉廠在1985年對該風機直讀式儀表進行了升級改造,將風機的模擬量和開關量輸入微機管理,提高了儀表的測量精度,操作人員在儀表室就能夠控制風機的安全運行。筆者有幸參與了儀表升級改造工作。
光陰荏苒,歲月如歌。大冶有色已走過67年的光輝歷程,經(jīng)過風風雨雨洗禮的大冶有色專家招待所仍然屹立在下陸大道18號院內。當黃石新聞媒體報道大冶有色專家招待所被湖北省政府列為歷史文化建筑時,有色人利用手機平臺相互轉發(fā),大家都為我們是有色人而驕傲,為我們有色有著燦爛歷史的礦冶文化而自豪。
每當我走過下陸大道18號大院時,總是流露出與旁人不一樣的情懷,因為這座大院、這座專家招待所,它承載著太多太多難忘的故事……
(趙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