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年的寒冬臘月,糍粑成了我心中的美食,對糍粑的感情,從幼時就已有之,然而三十多年后的今天,我對糍粑仍然是念念不忘,而最愛吃的糍粑,莫過于家鄉(xiāng)的糍粑。
如今的超市里,大多都會在接近年關時,擺上各式各樣的糍粑,最常見的是米糍粑、高粱粑、綠豆粑,各種口味都有,形狀也是各有不同。有大塊糍粑切成的小長方塊,有大圓塊,還有比巴掌還小的掌心圓糍粑,甚至有的糍粑上印上了好看的圖案,抑或是“貼”上了福、財?shù)燃樽郑岕亵纬闪艘环N帶有美好寓意的年貨,也讓更多的對糍粑有著特別偏愛的人們更喜歡上有著年味的糍粑。
在我的記憶里,糍粑是純手工打造,隨著社會的進步,時代的變遷,現(xiàn)在我們在超市里買到的糍粑,大多是機器制作出來的,制作糍粑的原料,也沒有了以往純正。買回來的糍粑,沒有小時候糍粑好吃,但是每次看到糍粑,都會忍不住買上幾片,滿足我對糍粑的懷念。
我對做糍粑的記憶,還停留在十歲之前。那時的我,還是一個農(nóng)村的小姑娘,有著農(nóng)村孩子的調(diào)皮,但也是大人們忙時的好幫手。每年的臘月,各家各戶都在準備著各種各樣的年貨,臘魚、臘肉是必須得準備的;油炸紅薯片、炒花生等是我們小孩子必備零食;魚圓、肉圓是年夜飯餐桌上的美味佳肴;做豆絲、糍粑是每年過年大人們一件重大的事情。因為對于一個家庭來說,那是一件大“工程”,要邀來左右鄰居或自家的親戚共同來完成,更多的時候,是幾家人約定個好日子,一起來做都豆絲,做糍粑。每家每戶自己出材料,出人力,共同完成。每到做糍粑的時候,也是最忙的時候,大人們提前一天將糯米泡好,準備好蒸糯米的大木桶,把泡軟的糯米放在大鍋里蒸,待到糯米熟透,倒進另一個一米多高的大木桶里,如果裝糯米飯的木桶夠大,再蒸上一桶,兩小桶合并成一大桶,鄉(xiāng)親們就開始合力做糍粑了。中國民間文化真是博大精深,老百姓也是特別有智慧,不知是哪位前輩發(fā)明的搗糍粑泥的工具,用樹干做一根一米多長,十厘米粗左右的圓棒子,棒子中間偏上部位和頂部側面釘上一根十多厘米長的短棒子,看上去就像一個被壓扁的“F”,這樣的“造型”方便了大人們用力將糯米搗成泥狀。一般一個大木桶需要四個大人來合力做糍粑,四個人各站一方,圍著木桶邊轉圈邊用大木棍擠壓糯米,一起一伏,糯米在不斷的擠壓中變成了一團糯米泥。這個時候的糯米泥,還有一絲絲的熱氣,我們這群看熱鬧的小孩子嘴饞,就央求母親給我們一人吃點,母親找來干凈的紗布,給我們一人“挖”來一塊,捏成圓形,遞到我們手上。我們幾個孩子津津有味地吃著還沒成型的糍粑,比吃了糖還開心。喂飽了我們這幫小饞貓,我們幾個也加入了做糍粑的行列,母親和幾個嬸嬸、伯母一起,把糯米泥一塊塊的搬到一個大桌子上,經(jīng)過揉搓,按壓,把它變成一個又大又圓的兩厘米厚的大圓糍粑。因為糍粑還是溫熱的,沒有定型,我們小孩子就成了搬運工,把這些做好的糍粑毫發(fā)無損地搬到一塊已經(jīng)鋪好紗布的木板上,等待糍粑冷卻、風干。由于是幾家一起做糍粑,量非常大,通常從早上六點多要做到晚上九、十點,耗上一整天,大家也是各司其職,互相配合,制作過程中不停歇,累了輪流上,看著一桶桶的糯米變成一塊塊的大圓糍粑,那是一種內(nèi)心無法言語的喜悅,也是對新的一年的期盼。
家鄉(xiāng)的人們一直保持著年前做糍粑的習俗,雖然我很早就離開家鄉(xiāng),但每年還能吃上家鄉(xiāng)親戚們親手做的糍粑,那味道,是家鄉(xiāng)的味道,是記憶里一生無法忘卻的味道。又是一年新年到,我又憶起家鄉(xiāng)糍粑的味道……
(芳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