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能夠在鉭鈮鈹這樣一個非常狹小的領域生存、壯大并帶動整個產業的發展,能夠從一個為軍工配套的小廠發展成為具有一定國際競爭力的現代化企業,中色東方的今天是一代又一代‘905人’共同書寫的奇跡”
“我們為什么要把這里的環境搞得這么好?一個是為了滿足生存需要,一個是為了有更好的環境留住人。”
中色東方黨委副書記余春勇說。王剛攝
巍巍賀蘭山,因為岳飛的千古名詞《滿江紅》為世人熟知。在這座山腳下,有一個叫中色(寧夏)東方集團有限公司(簡稱中色東方)的企業,研發生產著世人陌生的鉭、鈮、鈹這三種稀有金屬材料。
稀有金屬也許不能創造顯著的經濟效益,但其具有無可替代的獨特價值,且與我們的日常生活密切相關。鉭是很多手機電容器的優質原材料,而風云一號氣象衛星用鈹擺鏡則填補了我國航天遙感領域的一項空白。
1965年,原北京有色金屬研究院的200多名科技人員來到寧夏石嘴山市,一個稀有金屬鉭鈮鈹冶煉、加工小廠從此誕生,代號“905”。充滿激情的年輕人們在沙窩窩里安營扎寨,很短時間里就建起了年產6噸鉭、4噸鈮的生產線。
經過40多年的科技創新,2009年中色東方的主導產品鉭絲占世界市場份額的60%,鉭粉占25%,分別居世界第一、第二位。“能夠在鉭鈮鈹這樣一個非常狹小的領域生存、壯大并帶動中國鉭鈮鈹業的發展,能夠從一個為軍工配套的小廠發展成為具有一定國際競爭力的現代化企業,中色東方的今天是一代又一代‘905人’共同書寫的奇跡。”3月26日,中色東方董事長張創奇在接受本報記者采訪時說。
“總感覺自己已經融入到鉭這個稀有金屬里了”
“現在回想起來,如果沒有一支有著執著精神的隊伍,是很難把我國鉭鈮鈹事業向前推進的。” 回顧與鉭打的大半輩子交道時,我國鉭工業奠基人之一、中色東方原董事長何季麟的眼眶隱隱地濕潤了。“總感覺自己已經融入到鉭這個稀有金屬里了。”
1969年,24歲的他從北京鋼鐵學院畢業,分配到了寧夏有色金屬冶煉廠(中色東方前身)。“當時西北有個說法是風吹石頭跑、遍地不長草。從北京坐火車來,一過包頭越走心里越涼,一片戈壁、荒灘,很少見到樹木。”
連一棵樹都沒有的廠區里,何季麟住了8年土窯洞,經常襲來的沙塵暴使他晚上睡覺都要戴著口罩。更重要的是,“那個年代的人都瞄準重工業,我當時想自己怎么就投胎到了鉭這個稀有金屬材料上”。
但強烈的“事業心”并未打稍許折扣。“當時寧夏并沒有鉭原料,也沒有相關的書籍和資料,能用的就是電和水。”一進廠便被任命為科研課題組長的何季麟白手起家刻苦鉆研,1978年大膽對“氟鉭酸鉀鈉還原工藝”進行改進,使我國電容器級鉭粉比容取得了突破性進展。
這個時候的鉭在國內幾乎沒有市場。1981年,何季麟去參加全國有色金屬計劃定貨會議,只拿到了一個訂單——250克的鉭粉。
惟有開拓國際市場,才能使企業從根本上擺脫困境。然而,公司當時的技術水平與國際先進水平至少有20年的差距。想引進國外的生產線,外方的答復是:“我們絕不會在東方培植一個對手。”
自主研發成了必然的選擇。1990年,“超高比容鉭粉、鉭鈮濕法冶煉、鉭電容器陽極引線用鉭絲”三個國家級重點技術改造項目全面展開。
時任廠長的吳瑞榮對何季麟說:“給你半年的時間,一定要把鉭粉技改難關攻下來。”。何季麟帶著科研人員一頭扎進了實驗室,沒日沒夜地研發、分析,半年后技術難關被攻破,當年便實現了中國歷史上鉭粉出口零的突破。
“酒香也怕巷子深”,技改項目圓滿完成后,何季麟又踏上了開拓世界市場之旅。1992年8月,他訪問世界第一大鉭電容器制造商美國基美公司。對方對中國一個名不見經傳的小企業能夠生產出這種高科技產品持懷疑態度,從工藝技術、產品檢測條件等方面整整“盤問”了他一個半小時。最后,這個大公司被一舉征服。
此后,日本、韓國的很多知名企業也成了他們的客戶。2000年,公司的鉭鈮出口總量達到280多噸,躋身國際市場三強。“有了技術的支撐,國際市場才會認同。”何季麟深有感觸地說。
立足鉭業又不完全依靠鉭業
盡管如此,鉭鈮工業要進一步發展仍然面臨一些障礙。
我國鉭鈮資源分布分散,品位低,鉭、鈮原料很大一部分需要進口,而鉭絲、鉭粉等主導產品則大部分銷往國外。“兩頭在外”使得企業抵御市場波動風險的能力減弱。
2001年公司實現銷售額18.46億元,然而2002年,這個數字滑落到了8億元。其背景是,上世紀90年代末開始的互聯網泡沫,導致中色東方主導產品鉭粉、鉭絲的出口量大幅下滑,價格也大跌。
調整產業結構在所必然。公司規劃了電容器級鉭粉、鉭絲及純鈹制品主導產品鏈等10條產品鏈,提出了在最短的時間內,使目前研發的新產業與主產業各占50%比例的發展目標。
經過5 年的艱難爬坡,2007年,公司實現恢復性增長,銷售額再創歷史新高。
2008年1月26日,中國有色礦業集團有限公司(簡稱中國有色集團)對企業進行重組。“圍繞鉭鈮鈹產業,把企業做精;圍繞相關金屬和產業,把企業做大;圍繞人才科研實力,把企業做強”。這是中國有色集團總經理羅濤對中色東方提出的要求。
這一切依然要依靠自主創新和科技進步來實現。近5年來,公司研發投入已經占到了銷售收入的3%以上,特別是集團上市公司東方鉭業在科技投入上達到4%左右。目前公司擁有60多項自主研發的專利技術。
在展覽室里,中色東方董事長張創奇指著直徑只有0.06毫米的鉭絲自豪地說:“這是世界上最細的鉭絲,只有我們一家能生產,目前國外同行的生產工藝只能達到0.1毫米。”
“要立足鉭業,又不完全依靠鉭業。”他說,新興產業開發已經成為公司科技創新的重點,比如300噸的鈦生產線,多晶硅切割生產線等。“我們的目標是五年內實現銷售收入100億元,把公司打造成中國有影響力的新材料產業基地。”
讓科技人員有事干、有奔頭
直到今天,中色東方的職工們還是愿意稱自己是“905人”,這是一種企業精神的傳承,也透出一種自豪。
最初來到這里的200名拓荒者,一直干到退休的將近一半,如今依然生活在廠區的還有四五十人。化學分析師王安祿就是其中的一位。這個原本土生土長的北京人已經完全把寧夏當做家了,兒女也都是“905”人,女兒王瑩做的還是鉭絲生產車間里最有難度的工種之一——修模。
何季麟院士1969年和同事們一起種下的白楊已經有幾十米高了。“那時候雖然艱苦,但精神狀態很好,種樹都非常認真,要打線,筆直筆直的。”如今,這排筆直的白楊樹依然靜靜地佇立在研究所門口,默默地迎送著每一個來到和離開這里的人。
“我們為什么要把這里的環境搞得這么好?一個是為了滿足生存需要,一個是為了有更好的環境留住人。”中色東方黨委副書記、工會主席余春勇說。
何季麟告訴記者,上個世紀80年代是企業比較艱難的時期,遭遇了大量人才流失的尷尬局面。“有一次我和吳廠長在北京出差,抽了3盒煙,掰著手指頭數了數,1981年到1983年,走了200多名科技人員。用吳廠長的話說,‘走得人心凄涼’。”
“一次有個技術員要走,我找他談了5次,每次都談兩三個小時,最后還是走了,但過了一段時間他還是回來了。”何季麟說,敞開接納,寬容放飛,這是中色東方的胸懷。
大部分人還是毅然決然地留下了。而在市場經濟大潮中,要在這個塞外小城引進并留住人才,可能比過去更不容易。“企業的成長,人是根本性的因素。留住人才一方面是讓科技人員有事干、有奔頭,另一方面還是靠‘905’40多年延續下來的強烈的責任感、使命感。”中色東方總經理、中國第一位鈹專業博士鐘景明說。
中色東方現有員工近5000人,技術人員占員工總數的37%.除了何季麟這位寧夏唯一的中國工程院院士,還有27名享受政府特殊津貼的高級工程技術人員。他們承擔了我國鉭鈮鈹領域幾乎所有的科研項目。這個兩次獲得全國五一勞動獎狀的單位,擁有三位全國勞模。
這里的確有著某種特別的磁場。無論是堅守在這里的人,還是來了又離開的人,還是渴望高飛又舍不得離開的人,他們心底的某一角,都會始終被“905”這個數字牽動。這群與鉭鈮鈹“融合”的人們,應該被歷史所銘記。
[鏈接]
認識鉭鈮鈹
金屬鉭用于電子設備、電容器等方面。鉭金屬的用途中60%左右用于鉭電容器制造,是4大電容器種類中性能最可靠,也是最昂貴的電容器品種。
鈮和鉭是伴生的金屬,但是我國鉭鈮礦主要以高鉭低鈮為主。鈮80%以上都用于鈮鋼的添加劑使用,價值相對于鉭較為低廉。
鈹是一種高導、高彈性的材料,能廣泛應用于電子電器、通訊儀器、航空航天、石油化工、冶金礦山、汽車家電、機械制造等領域。